top of page

311福島核災距今11年
從2011年到2022年,福島核災的善後工作持續進行,日本政府耗費 11 年持續進行除污工作,目前清除約 5 公分左右的表面土壤,但除污工作的範圍非常有限,日本當局認為完成清理工作將需要長達40年時間。
而現今日本東北部的幾個城鎮仍是禁區。當局正努力清理該地區以便居民可以返回居住。重大挑戰依然存在,在今後30至40年裡依舊需要數萬名工人安全地清除核廢料、燃料棒和仍保留在現場的100多萬噸放射性核廢水.....
這11年來
核災後輻射污染的土地

福島核災現況(圖/路透)
福島核災現況(圖/路透)

資料來源:日本環境省
過去11年,日本當局在周邊輻射污染區域執行污染清除的工作,範圍包含岩手縣、宮城縣、福島縣、茨城縣、栃木縣、群馬縣、埼玉縣、千葉縣,其中福島縣所需要清理的區域最多。
根據官方資料,截至2021年2月25日,福島縣的污染土壤與相關廢棄物已經有74.9%運往位於福島核電廠周遍的中繼儲存設施。而其他縣市則清理出約47萬立方公尺的污染土壤與廢棄物,目前則暫置各縣中。
但這些都還是臨時或中繼的儲存,根據規劃30年後要將所有污染廢棄物移到福島縣外的最終處置場,只是最終處置場的選址與設置,目前還未有定案。
日本核廢水
全球十年內會受到影響
日本核廢水
全球十年內會受到影響

資料來源:蘋果日報
目前福島核電廠的輻射海水已有部分排入海中。福島核污水比一般核電廠產生的核污水含有種類更多、放射性更高的放射性物質。
根據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(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)學者估算,現存福島核廢水內放射性氚的輻射總量高達 1,000 兆貝克(TBq),等同於 1946 至 1993 年內 47 年間(禁止向海洋傾倒核廢料的《倫敦公約》生效之前),全球排入太平洋的核廢料總和的 66%,這還未計入除氚之外,福島核污水中含有的其他多種放射性核素將釋放的輻射量。
鍶90(Strontium-90)
在水中的高溶解度和長達 29 年的半衰期,這種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中能夠長期存在,並逐漸進入食物鏈,從而進入人體,危及您我的健康。
碳14(Carbon-14)
碳14 的半衰期長達 5,730 年,它能融入到蛋白質,核酸,特別是DNA等細胞組成當中,由此造成的DNA損傷,可能導致細胞死亡或潛在的遺傳突變。
銫137(Cesium-137)、碘129(Iodine-129)和鈷60(Cobalt-60)
人類攝入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途徑,就是食用受到污染的海洋食品。這些物質會在海洋食物鏈中長期積累,可以嚴重損害生物組織细胞,並存留長達千年以上。
原能會評估報告初步推估,若日本排出核污水,不排除有部分廢水會因洋流條件擴散至臺灣海域,臺灣的漁業可能從此蒙上輻射陰影。
簡單來說,核污水被海洋植物吸收後,再吃進魚類的肚子裡,會像汞一樣,愈往食物鏈的後端走,濃度愈高;亦即隨著福島核災進入海洋的污染物質,除了會直接影響海洋生物,也會間接透過食物鏈,最終會危害食物鏈的最頂端—人類的健康。
台灣2022/02
宣布開放日本福島5縣食品進口

福島蔬果直銷站(圖/中央社)
目前全球已有41國完全解除日本食品區域禁令,則要求部分產品檢附輻射檢驗合格證明。在亞洲,韓國、澳門及香港是禁止部分福島產品輸入。
談到「日本核食」,民眾最擔心這些地區的食品可能受到放射性物質影響,進而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。然而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,已可透過許多方式檢驗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質(銫、鍶等),並根據半衰期等數據判定食品風險。因此,世界各國陸續取消以「縣」為單位的管制,從全面禁止來自福島五縣的食品進口,漸漸調整成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限制有風險的食品品項。
綠電結合漁業養殖
--漁電共生--
綠能、生態、食安 三者兼贏

真美晶漁電共生示範案場

真美晶漁電共生示範案場
呼應世界2050淨零轉型的訴求,政府以「漁業為本、綠能加值」為核心價值,將養殖漁業與綠電發電系統結合,透過魚塭養殖,屋頂種電,同時兼顧養殖及綠電的發展,以不影響漁業生態及養殖方式,期盼結合綠能提供最大附加價值。
同時,漁獲海鮮經政府單位檢驗嚴格把關,以及產銷履歷證明,嚴守你我食品安全,漁電共生可創造綠能、生態與食安的三贏局面。
bottom of page